來源:道說區塊鏈在上周六的線上交流中,又有讀者問到了Virtual相關的問題。此外這段時間伴隨着Virtual價格的不斷漲以及Genesis Launches成功項目的持續火爆,Virtual又開始得到了很多參與者的關注。在我們關注這個項目潛力的同時其實也很有必要注意項目的風險。因此,在今天這篇文章裏我想更全面地分享一下我對這個項目的看法,除了它的潛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一下我對項目風險的看法。關於它的潛力,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分享得比較多了,主要有:- 團隊不錯,項目在持續建設和推進,哪怕在熊市中都沒有間斷,這是非常難得的。- 項目有一定的盈利,再加上項目方的願景就是把項目代幣打造成生態中使用的“貨幣”。這個方向在我看來是對的,也就是說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不錯的。-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在當下的AI + Crypto項目中,不論是和同類競品相比還是和其它AI項目相比,它的實力都是最強的,而且這個強勢有逐步加大的趨勢。從這幾個方面來看,在我目前所看的AI + Crypto項目中,我覺得它是最強的。但與此同時,項目面臨的潛在風險也值得注意。最大的風險在我看來就是這種從ICO入手,使用金融方式把AI和加密生態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不是AI + Crypto賽道長期、穩定、持續可行的方式?要驗證這一點我們還需要看到更多、更強有力的AI代理在平台上被孵化出來。什麼是更強有力的AI代理?最好就是能夠出圈,不僅加密生態的用戶使用,而且傳統Web 2生態的用戶也使用的AI代理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那起碼也得是像Uniswap那樣必須依托區塊鏈技術才能出現,其它技術無法實現,並且解決了生態中某種剛需的AI代理。目前Virtual平台上出現的一些知名AI代理包括AIXBT在我看來都不太算。其實這種風險在加密生態過往的發展中就已經出現過,我相信讀者中有很多都親身經歷過: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去中心化王牌項目FIL。去中心化存儲在我看來不管是以前,還是現在乃至未來都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剛需,而且這個應用的實現理論上就應該依賴區塊鏈這種技術。所以當FIL出現時,它立刻就一炮而紅。當年FIL項目剛出爐時,它的條件比今天Virtual的條件還要好--------它一出道就對它的同類競爭者形成了降維打擊。它在技術、團隊、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幾乎無可挑剔,可以說是白馬中的白馬。但結果呢?上線以後,雖然熱鬧了一陣子,也確實在一段時間內吸引了一些用戶,但隨着時間的考驗人們發現在綜合考慮效率、費用、可靠性、便利性等各方面之後,FIL比起它最大的競爭者(Web 2生態中的各類雲服務)優勢並不明顯,因此項目逐漸冷卻了下去,後續也並沒有看到設想中的大量用戶從傳統的中心化雲服務轉向FIL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FIL之後,另一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去中心化存儲項目Arweave反而後來居上,在熱度、需求等方面反而超過了FIL。當人們對比Arweave和FIL之後發現,Arweave所着眼的永久存儲甚至比FIL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了某些特定領域的剛需。FIL於是慢慢地就成了今天這樣不溫不火。除了用FIL這個具體實例來對比之外,我們還可以從反向的角度來審視這個風險:如果ICO這種金融方式是AI + Crypto一種比較合適的結合方式,爲什麼這種方式目前只在啓動AI代理方面看到了成效,而在AI項目融資的其它細分領域卻鮮有成功的案例?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我去年早些時候看到過的另一個案例:用ICO的方式啓動AI小模型的構建。這個方式是我更早就關注過的,但可惜它不怎麼成功,一直沒有見到更多成功的案例。現在人盡皆知的DeepSeek實際上進行的就是構建模型的工作。他們是對開源大模型進行優化,在此基礎上開發了自己的模型。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團隊實力之外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:他們早年在量化交易中掙到了不少錢,因此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供自己開發這個模型。由此可見在語言模型的開發中資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。既然如此,ICO的方式爲什麼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人實踐了,但一直不見成效?對這些疑問我目前也沒有答案,但我覺得它值得進一步求證和謹慎觀察。如果這個風險真的存在,那Virtual的未來就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了。
Virtual的潛力及潛在風險
來源:道說區塊鏈
在上周六的線上交流中,又有讀者問到了Virtual相關的問題。此外這段時間伴隨着Virtual價格的不斷漲以及Genesis Launches成功項目的持續火爆,Virtual又開始得到了很多參與者的關注。
在我們關注這個項目潛力的同時其實也很有必要注意項目的風險。
因此,在今天這篇文章裏我想更全面地分享一下我對這個項目的看法,除了它的潛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分享一下我對項目風險的看法。
關於它的潛力,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分享得比較多了,主要有:
團隊不錯,項目在持續建設和推進,哪怕在熊市中都沒有間斷,這是非常難得的。
項目有一定的盈利,再加上項目方的願景就是把項目代幣打造成生態中使用的“貨幣”。這個方向在我看來是對的,也就是說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不錯的。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在當下的AI + Crypto項目中,不論是和同類競品相比還是和其它AI項目相比,它的實力都是最強的,而且這個強勢有逐步加大的趨勢。
從這幾個方面來看,在我目前所看的AI + Crypto項目中,我覺得它是最強的。
但與此同時,項目面臨的潛在風險也值得注意。
最大的風險在我看來就是這種從ICO入手,使用金融方式把AI和加密生態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是不是AI + Crypto賽道長期、穩定、持續可行的方式?
要驗證這一點我們還需要看到更多、更強有力的AI代理在平台上被孵化出來。
什麼是更強有力的AI代理?
最好就是能夠出圈,不僅加密生態的用戶使用,而且傳統Web 2生態的用戶也使用的AI代理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那起碼也得是像Uniswap那樣必須依托區塊鏈技術才能出現,其它技術無法實現,並且解決了生態中某種剛需的AI代理。
目前Virtual平台上出現的一些知名AI代理包括AIXBT在我看來都不太算。
其實這種風險在加密生態過往的發展中就已經出現過,我相信讀者中有很多都親身經歷過: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去中心化王牌項目FIL。
去中心化存儲在我看來不管是以前,還是現在乃至未來都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剛需,而且這個應用的實現理論上就應該依賴區塊鏈這種技術。
所以當FIL出現時,它立刻就一炮而紅。
當年FIL項目剛出爐時,它的條件比今天Virtual的條件還要好--------它一出道就對它的同類競爭者形成了降維打擊。它在技術、團隊、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幾乎無可挑剔,可以說是白馬中的白馬。
但結果呢?
上線以後,雖然熱鬧了一陣子,也確實在一段時間內吸引了一些用戶,但隨着時間的考驗人們發現在綜合考慮效率、費用、可靠性、便利性等各方面之後,FIL比起它最大的競爭者(Web 2生態中的各類雲服務)優勢並不明顯,因此項目逐漸冷卻了下去,後續也並沒有看到設想中的大量用戶從傳統的中心化雲服務轉向FIL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FIL之後,另一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去中心化存儲項目Arweave反而後來居上,在熱度、需求等方面反而超過了FIL。
當人們對比Arweave和FIL之後發現,Arweave所着眼的永久存儲甚至比FIL在某種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了某些特定領域的剛需。
FIL於是慢慢地就成了今天這樣不溫不火。
除了用FIL這個具體實例來對比之外,我們還可以從反向的角度來審視這個風險:
如果ICO這種金融方式是AI + Crypto一種比較合適的結合方式,爲什麼這種方式目前只在啓動AI代理方面看到了成效,而在AI項目融資的其它細分領域卻鮮有成功的案例?
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我去年早些時候看到過的另一個案例:用ICO的方式啓動AI小模型的構建。
這個方式是我更早就關注過的,但可惜它不怎麼成功,一直沒有見到更多成功的案例。
現在人盡皆知的DeepSeek實際上進行的就是構建模型的工作。他們是對開源大模型進行優化,在此基礎上開發了自己的模型。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團隊實力之外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:他們早年在量化交易中掙到了不少錢,因此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供自己開發這個模型。
由此可見在語言模型的開發中資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。既然如此,ICO的方式爲什麼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人實踐了,但一直不見成效?
對這些疑問我目前也沒有答案,但我覺得它值得進一步求證和謹慎觀察。
如果這個風險真的存在,那Virtual的未來就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了。